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 |
B.某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氯化铵晶体 |
C.向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
D.向两份同体积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镁粉 |
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Ba2+、SO42-、H+、Cl— | B.Na+、NH4+、SO42-、OH- |
C.Ca2+、NO3-、CO32-、Na+ | D.Na+、K+、NO3-、NH4+ |
(6分)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迭的区域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迭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
(1)观察A图,从组成角度写出与上图区域①相对应的适当内容
。(填一点)
(2)观察B图,写出符合②的酸的化学性质
、 .(填两点)还可看出酸和碱都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请你写出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熟石灰发生化学反应一种盐的化学式为 。
(3)观察C图,从物质分类上写出符合④⑤的物质的化学式 、 。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由图一可判断,该反应的实验过程是按照图二中的 (填“图甲”或“图乙”)来进行的。
(2)图一中A、B、C三点表示的溶液,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点,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会呈现红色的是 点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阳离子是 。
(3)加了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的生成物,小军的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过程:先按图甲操作,振荡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证明生成了氯化钠。小明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合理的解释是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
(11分)实验设计中常通过放大、转化等方式使化学反应现象显现出来,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问题提出】怎样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可从两个方面设计实验证明: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物的消失;二是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探究】方案一: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后再滴加盐酸,当观察到 时,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和反应方程式为 。
方案二:在NaOH溶液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用pH试纸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当pH <7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测得其图象如下图。
(1)测定pH的操作方法为 。
(2) b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3)强调“pH <7时”作为判断的理由是
方案三: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若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表1)
(1)表中x约为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但有同学认为单凭此现象不足以说明该反应放热,其理由是 。
(3)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图2:当滴加盐酸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拓展应用】下列几个方案中一定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
C.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转化关系如图(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已知B、F为金属氧化物,B溶于酸会得到蓝色溶液,F中的金属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是___ ___,F是__ ___(均填化学式)
(2)C→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B→A是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
(8分)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
(1)今年4月,我市各学校进行了实验操作考查。小张同学进行的实验考查是“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NaOH)溶液和碳酸钠(Na2CO3)溶液,
①小张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表,请补充完整:
(2)在实验台上有三瓶未贴标签的溶液,已知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为区别这三种溶液,在老师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同学把这三种溶液按A、B、C进行编号,然后分别各取适量作为样品加入到三支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活动:
步骤一中,C无明显现象,A、B溶液的颜色变成红色;
步骤二中,A、B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且B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①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A、B、C溶液分别是 、 ________、
②某小组同学在进行步骤一实验时出现异常现象:往A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时,溶液颜色先变成红色,振荡后迅速变成无色。老师指出这是因为溶液浓度过大造成的。接着,老师往该试管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观察到A溶液的颜色又变成红色,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酚酞除外)。
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能产生温室效应;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是紫红色金属;H是蓝色沉淀。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C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将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混合(溶液中的原有的水分子忽略不写):
编号 |
反应物1 |
反应物2 |
混合后存在的粒子 |
A |
稀盐酸(H+、Cl-) |
氢氧化钾溶液(K+、OH-) |
K+、Cl-、H2O |
B |
|
|
Na+、SO42-、Cu(OH)2 |
C |
氯化钠溶液(Na+、Cl-) |
稀硫酸(H+、SO42-) |
H+、SO42-、Na+、Cl- |
(1)A组发生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为 。
实质是反应物1中的 (填粒子符号,下同)与反应物2中的 结合形成 。
(2)B组发生化学变化,且B组反应物1是盐的水溶液,反应物2是碱的水溶液,
则B组中反应物1是 (填名称,下同),反应物2是 ;
(3)C组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原因是(微观角度解释): 。
下图是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其中X是( )
A.稀硫酸 | B.氯化钠溶液 |
C.硫酸钠溶液 | D.澄清石灰水 |
甲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根据下列叙述回答问题。
(1)若甲可以用于灭火,将甲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试液变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若甲是一种红色固体氧化物,将甲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观察到固体消失, 。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__________。
(3)若甲含有4种元素且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向甲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乙和水,但无明显现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若一定量的甲与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下列情况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__________ (填序号)。
|
甲 |
乙 |
y轴含义 |
A |
生石灰 |
水 |
固体质量 |
B |
铜锌合金粉末 |
硫酸铜溶液 |
溶液质量 |
C |
工业炼铁的尾气 |
氢氧化钠溶液 |
气体质量 |
D |
密闭容器中的空气 |
红磷 |
反应过程中容器内压强 |
下列实验中,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图示 |
||||
现象 |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被吸入瓶内,瓶内水面上升约1/5 |
试管1中的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试管2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滴有石蕊的溶液呈蓝色,加入稀盐酸后蓝色变为红色 |
结论 |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1/5 |
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
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不含碱性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