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成都12) 某食品干燥剂为白色固体,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称取2.0g干燥剂要用到的仪器是托盘天平 |
B.操作I是过滤 |
C.溶液a与溶液b可能都含有OH-且具有相似的性质 |
D.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生石灰,也可能是烧碱 |
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某固体样品中除了含有在高温下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物质外,还可能含有 CaCO3、Ca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称量样品m1 g,经 高温充分煅烧并在干燥的保护气中冷却,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g。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若m1=m2,则原样品中无CaCO3 |
B.若m1<m2,则原样品中一定有CaCO3 |
C.若<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有CaO |
D.若<m2<m1,则原样品中一定无CaO |
(10徐州20)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放出气体”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价值的是
A.小宇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并检验 |
B.小琪同学猜想CuCl2溶液呈酸性并测定 |
C.小寒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 |
D.小梁同学认为试剂变质,更换后再实验 |
实验方案中,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再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 |
B.向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溶液,再不断滴入稀盐酸 |
C.用pH试纸测氢氧化钠溶液pH,再滴加稀盐酸,pH逐渐降低,最终小于7 |
D.向装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
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
物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 |
A、 |
KNO3(NaCl) |
H2O |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
B、 |
MnO2(KCl) |
H2O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 |
NaOH溶液(Na2CO3) |
稀盐酸 |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KNO3溶液(KOH) |
Cu(NO3)2溶液 |
加入适量的试剂,直接蒸发 |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③⑤ | D.④⑤ |
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
某同学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用细尼龙线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下图所示的三个液面高度相同的装置中,放置一星期后观察现象,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装置Ⅰ的铁钉这一侧的液面上升 |
B.装置Ⅰ、Ⅱ中的铁钉都被腐蚀 |
C.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
D.比较铁钉这一侧的液面,装置Ⅱ比装置I的高 |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步骤有错误的是
选项 |
物质(杂质) |
试剂和操作 |
A |
N2(O2) |
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Cu(Zn) |
加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
C |
CO2(HCl) |
把混合气体通过烧碱溶液 |
D |
NaOH(Na2CO3) |
加过量稀盐酸,蒸发 |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铁钉表面无明显现象,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
A. | 2个 | B. | 3个 | C. | 4个 | D. | 5个 |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
问题 |
对问题的回答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
|
火焰为什么向上? |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
|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
|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
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