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填空:
(1)这些言论选自 ,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少习射(少年时) B 市鞍马(买)
C 长而益精(更加) D 易男装(穿)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 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 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文言文阅读。《木兰诗》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旦辞爷娘去( ) 惟闻女叹息( ) 百千强( ) 安能( )
翻译。(每题4分,共8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之处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
(3)将军宜枉驾顾之 ( ) (4)由是先主遂诣亮 ( )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C.欲信大义于天下 |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顾濒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理解两段选文的内容,说说“天下计”、“老臣心”是指什么?
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自己的神圣的职责。请你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谈谈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少于60字)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分)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以其境过清
③凄神寒骨 ④犬牙差互
用现代汉语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一句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文中看,“其境”“清”在哪里?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划线词语。(3分)
(1)又何间焉 ( ) (2) 小大之狱 ( )
(3)神弗福也 ( ) (4)小惠未偏 ( )
(5)肉食者鄙 ( )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下列四项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翻译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 刿:
鲁庄公: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马说》,完成下面问题。(共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④执策而临之( )
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食之不能尽其才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 “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
、 、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③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学之。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注释】①中:打着。②请于关尹子:向关尹子请教。③弗:不。④报:报告。
(节选自《列子·说符》)
给划线字注音。
列子学射中矣( ) 又以报关尹子(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守而勿失也( ) 退而学之( )
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歆辄难之( )(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拯如初(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幸尚宽( )
王欲舍所携人( ) 既已纳其自托( )
下列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宁可以急相弃邪 是以谓之“文”也
B 王欲舍所携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夙夜忧叹 ( ) ②庶竭驽钝 ( )
③属以后事 ( ) ④若嗣子可辅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只谈一点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①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②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 同“糖”。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旧的) | B.走而告之曰(忠告) |
C.戴原礼尝至京(曾经) | D.偶一求药者既去(回去) |
下面“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走而告之
A.我欲之楚 | B.学而时习之 |
C.此非楚之路也 | 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 |
下面翻译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句子: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A.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他原因。 |
B.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他原因。 |
C.原礼心中很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D.原礼心中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诧异,询问其中的原因。 |
下列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医家”是一位好心的人,但又是一位贻笑大方的人。 |
B.来“医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医家”应接不暇。 |
C.“医家”不识字,不懂装懂,胡乱用药,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
D.戴原礼很欣赏这位有医德,善用“古方”,医术高超的“医家”。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杨国忠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诣其门。进士张彖(tuàn)者,陕州人也,力学②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低折③于人。人有劝彖令修谒④国忠可图显荣,彖曰:“尔辈以为杨公之势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耳。”后果如其言,时人美张生见几⑤。后年张生及第⑥,释褐⑦授华阳县尉。令、太守俱非其人,多行不法。张生有吏道,勤于政事。每举一事,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张生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遁⑧于嵩山。
【注解】①杨国忠:唐玄宗时权臣,杨贵妃之兄。 ②力学:刻苦学习。 ③低折:屈从。④修谒:用名片拜见。⑤见几:有先见之明。几,征兆。⑥及第:考中进士。⑦释褐:脱去布衣,指穿上官服。⑧归遁:隐居
对下面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时人美张生见几美好 |
B.则太守、令尹抑而不从依从,采纳 |
C.则此山当误人耳耽误 |
D.释褐授华阳县尉授予 |
下面的语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后果如其言 |
B.四方之士争诣其门 |
C.令、太守俱非其人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彖不攀附权贵,很有气节。 |
B.张彖因为与领导见解不同,不被赏识,就推脱自己的职责。, |
C.张彖看问题很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杨国忠只能权倾一时,不会长久。 |
D.张彖懂得为官就要勤奋努力地处理政务。 |
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理解填空。(2分,每空1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⑴唐雎不辱使命( ) ⑵大王加惠( )
⑶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⑷长跪而谢之曰(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与“以头抢地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C.以君为长者 | D.徒以有先生也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⑵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选自东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
B.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其实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
C.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理屈色挠。 |
D.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
第三段中,唐雎为什么要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