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言基础知识
字音 字形
多音字
易误读常见字
注音
常见易错字
汉字临摹
根据拼音写字词
字典、词典的使用
词性 词义
词性
字词的含义
词义辨析
近义词 反义词
关联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
选字组词
词语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
短语 成语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特殊短语
短语类型
成语
句子 标点符号
单句
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提取句子主干
句式转换
标点符号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语言表达及应用
语言的应用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排列句子顺序
扩写语句
压缩语段
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选词造句 造段
仿写语句
对联
病句辨析与修改
口语交际
新闻 广告 标语
图(表)文转换
情景对话
综合读写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文章题目
描写方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环境描写
人物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记叙文阅读综合
散文阅读综合
小说阅读综合
说明文阅读
说明类型
说明顺序
说明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科普阅读综合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三要素
提取论点
论据作用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论证过程
议论文开头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新闻阅读
新闻的构成
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
提取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新闻阅读综合
材料阅读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朗读节奏划分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诗歌阅读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题材分析
诗歌炼字炼句
诗歌关键词句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思想情感
咏物诗
咏志诗
贬谪诗
哲理诗
诗歌阅读综合
名篇名句默写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送别离别诗
边塞征战诗
托物言志诗
思乡怀人诗
即事感怀诗
爱情闺怨诗
羁旅诗
名著阅读
名著人物
名著情节
名著评价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作文
应用文
书信类
笔记类
公文类
宣传类
告示类
礼仪类
契据类
传志类
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小作文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臼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 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钤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 “留”好不好?为什么?
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会回来”这几个字为什么在文中多次重复?
章内容,谈谈对文题“难忘的一躬”的理解?
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完成文后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装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露馅:                            
(2)未准:                            
画波浪线一句,写了小三怎样的感受?这样写对表现“刷子李”的“奇”有什么作用?
“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
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____________的形象。两位艺人都只选择____________件小事来写,却写得形神兼备。文章的语言具有浓郁的____________风味,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们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短文按__________结构安排。第一句总说“_________”,照应前文的“_____________”一语。
分说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
四季吆喝声的介绍,有具体描写,有概括介绍,哪一季的吆喝没有具体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介绍春天的吆喝声,却写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好感”,是不是离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简答题。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为什么“我”听到 “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
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简答题。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与文章题目“端午的鸭蛋”是否脱节,对文章结构有没有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填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命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这一内容。
为什么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下边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
请拟一则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课文阅读。
本文以“喂――出来”为题有何用意?
作者为何幻想出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透过小说情节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
本文故事浅显易懂,但内涵深刻,你认为它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文中“□”填上标点符号。
为“爱鸟者”的解释选择正确答案(   )
A.“我”   B.爱鸟的人   C.“我”及像“我”一样的人
文中划线词“所有”能否去掉?为什么?
如何理解画“    ”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人类为了一己私欲,使大雁失去亲人,使孤雁如此悲痛,于心何忍!请你写一条警示性的标语,要求人们保护大雁,保护动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读课文,按内容填空。
作者描写大雁,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描写了大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_____________观念。它们的迁徙是一首_____________,它们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灵性。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大雁的_____________之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 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了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课文用一系列数字是为了说明                           ;本文段用一系列数字是为了说明                                                              
旅鼠为了减少数量,采用了自杀的方式,自动调节生育,以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会思想的人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度生育可能造成的恶果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容易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