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回答各题。
①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打上母亲给予的烙印。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②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陶侃做了一个管理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于捕鱼的装置)的小官。一天,他把鱼品腌制坊的一罐鱼干托人送给母亲。陶母经年累月吃着粗茶淡饭,面对如此美味的食物和儿子的拳拳孝心,她没有欣然接受,相反忧心忡忡。她把鱼干重新封好,让来人带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无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说,你用官家的东西来孝敬我,对我来说非但无益,相反让我很为你担忧。陶侃看到母亲的信后非常羞愧,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为后世景仰。
③陶母真不愧是一位贤德的母亲。她终日以粗糙的饭菜果腹,面对从天而降的美味佳肴,却没有喜出望外,大快朵颐。相反,她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她流露出对儿子深深的忧虑。她的信如当头棒喝,给陶侃敲响了警钟,从此时刻保持警惕,严于律己。
④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苏轼幼年时,程夫人曾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范滂为官忠贞不阿,最后受到奸党陷害而死,临行前母子诀别。范滂说:“我今天离您而去,请您不要太过悲伤。”母亲含泪说:“你今日有了这样好的名声,我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⑤故事讲完后,苏轼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微微一笑:“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⑥正是因为少年时经常得到母亲的勉励,苏轼不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而且养成了坚毅豁达的性格,尽管一生历尽磨难,饱尝贬谪之苦,但总能苦中作乐,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雨雪。
⑦作家梁晓声的母亲亦是如此。梁晓声在长篇小说《母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家里缺粮,饥饿困扰着他们。一天,他拿着布袋到母亲工作的厂子里摘了满满一袋榆钱儿。心想,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几个同样饥肠辘辘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央求说:“给我一点儿吧。”梁晓声紧紧捂着袋子,坚决地说:“不给。”另一个孩子也苦巴巴地请求道:“给我一点儿。”他还是说不给。后来,一个孩子喊道:“抢!”瞬间,五六个小孩围了过来,梁晓声拔足狂奔。他跑得快,后边的人追得更快。最后,榆钱儿被抢光了,连袋子也被抢走了。回到家里,他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⑧我们不得不佩服梁母对人情的练达。梁母的教导影响了儿子,梁晓声后来为人处世总是关怀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的作品中充满浓厚的悲悯情怀。
⑨名人的母亲能给孩子以人生的指引,作为普通人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遗传密码。民间有一种说法:好女人福泽三代。可见母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⑩母亲是人生所有问题的答案。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将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人物 |
教子事件 |
产生影响 |
感悟主题 |
陶母 |
② |
陶侃从此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
④ |
① |
讲范滂的故事 |
苏轼从小立志,养成坚毅豁达的性格,饱受贬谪之苦也能从容面对人生风雨 |
|
梁母 |
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
③ |
(2)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下列两句任选其一作答)
①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贪欲一旦打开缺口、必将如洪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②母亲说:“孩子,这事怪你,好东西哪里能独自享用呢?你只要分给每个人一点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3)母亲在苏轼幼年时的教育,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下列苏轼作品简要分析。(任意联系一句题可)
链接材料: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③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4)读完本文、相信你也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说母亲给了你哪方面人生的答案。
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各题。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祥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
B. |
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C. |
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
D. |
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读了本文,你打算为你感兴趣的事情做些什么?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回答各题。
[材料一]
①日前,一则关于微塑料会伤肝肺的研究登上热搜榜。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环境与研究》上。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级的微塑料可能会进入肝细胞和肺细胞并破坏其正常工作机能,从而对器官造成损伤。微塑料可能成为人类健康的又一“隐形杀手”。
②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③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④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
⑤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
[材料二]
①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于瓶装水的塑料瓶。塑料瓶的制造材料主要是PET塑料(涤纶树脂)。据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瓶,平均每年会售出5000亿个塑料瓶。
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塑料制品生产国。2021年,中国生产了1.1亿吨塑料,进口了3397万吨,生产了塑料制品8000多万吨。同时,中国每年还消费了大约2000亿个塑料饮料瓶。这些塑料瓶最后去了哪里?据统计,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材料三]网友声音
网友A:早餐是用塑料袋装的,中午吃的饭是用塑料盒装的,下午喝的奶茶也是用塑料杯装的。塑料容器成本低,使用方便,用完就扔,也没见造成什么污染。
网友B:我长年累月喝瓶装矿泉水,也没觉得身体不健康。塑料瓶虽然多,但都被回收了,不会产生污染的。
(1)下列对文本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第①段和第②段画线句子分别采用了打比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打比方能使说明的内容更科学准确。 |
B. |
根据材料一可知,微塑料是一种惰性物质,它进入人体后最终会被排泄出体外。 |
C. |
“微塑料”的概念最早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被提出的。 |
D. |
根据材料二可知,微塑料源于人们使用的大量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 |
(2)请你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大部分废弃塑料瓶都进入了非正规回收渠道。
(3)阅读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材料三中网友的看法是否认同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北斗”建设者之歌
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
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
浩瀚苍穹绣花。
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______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
(4)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
(6)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学习了生物学,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玉米”的资料。
资料一:
【玉米】亦称“玉蜀黍”“包谷”“珍珠米”“棒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强大。秆高,粗壮。叶宽大,带状披针形。异花授粉。果穗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外被数张苞叶。籽粒大,扁长型或方圆形。喜温暖,喜光。需肥、水多,较耐旱、耐瘠。中国主要产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秆、叶可青饲或作青贮原料,苞叶可作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摘录自《辞海》)
资料二:
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花开花会稍微早于雌花开花。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撒落,就会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周边其他植株上的雌蕊授粉(传粉)。随后,玉米须变暗并开始变干,籽粒呈白色水泡状,里面有清澈透明的液体,这时籽粒的含水量高达85%。接着玉米须变干,玉米籽粒内的物质呈浆糊状,淀粉和营养物质迅速积累,并且顶部开始凹陷。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籽粒的水分下降到55%。最后,成熟的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黑色层的作用是阻止干物质和养分从植株移动到籽粒。到了收获的季节,剥去玉米的苞叶,我们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了。
(摘编自《玉米的一生》)
资料三:
一个基因可以关联农业未来,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优良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生物育种研究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应用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我们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在抗病、品质、产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选育了20多个玉米新品种,创制出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供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种植面积50%以上。
(摘编自2023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1)分层概括“资料一”中画横线部分的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
(3)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料一”介绍了玉米的知识,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
B. |
“资料一”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资料二”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
C. |
“资料二”和“资料三”都使用了数字,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确切具体。 |
D. |
“资料三”中的育种研究实现了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应用转化。 |
现代文阅读Ⅱ(13分)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⑧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⑨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⑩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⑪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⑫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⑬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来,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⑭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⑮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⑯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2)第⑤段从记叙顺序上来看属于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大姐当写时的内心活动。
A.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B.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4)简要概括文中大姐形象的主要特点。
(5)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
主要作用 |
探究小结 |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
① |
③请对如何写好环境描写提出两点建议。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节选自《社戏》) |
② |
现代文阅读I(12分)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⑪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1)为什么说“冬眠”是动物的“超能力”?通读全文,简要概括。
(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
B. |
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
C. |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
D. |
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
(3)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例子放在文中,小语认为可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而小文认为可放在第⑩段和第⑪段之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理由。
1999年,一位挪威的滑雪者不慎掉入冰中,被救起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体温下降到13.8℃,但经过抢救,他仍然苏醒过来。2006年10月,一位攀爬雪山失踪24天才被救援的日本人,在确认新陈代谢已经停滞的情况下经过治疗生命复苏。
阅读《暖心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暖心粥
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
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
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
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
⑥一问,果然是。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
⑦矮个子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
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
⑨原来这个粥铺是一个叫老李的人在2012年开办的,她们是这里的义工,其间来来走走的有三十多人。她们说起了老李办爱心粥铺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老李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老李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老李就开了这个免费粥铺。
⑩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现在的用餐人员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⑪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其中一个女人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俩人又忙了起来……
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窗外凛凛寒风,屋内融融暖意……
(作者:车承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以文中“我”的视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暖意”的含义?
(4)“爱心粥”让环卫工人感受到了温暖,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过令你感到温暖的事,请把它写下来。
阅读《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
①人生之路,常有风雨,向上前行,终达峰顶。只有经历风雨洗礼,勇敢地掌上高峰迎接挑战,才能领略雨后彩虹的壮美,吟赏绝顶风光的无限。纵然心中有诗意,处处皆风景,但唯有行至景深处,我们才能见识天地之广阔,万物之浩渺。
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那些打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你会发现尼采此言不虚。唐代王昌龄两次被贬,几经浮沉,但一片冰心,始终为民;宋代黄庭坚被贬黔州,生活艰苦,仍兴办教育,广写诗文;明代王阳明流放贵州,尝尽辛酸,却开坛布道,恩泽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不弃初心,不改志士风骨,坚守文化之魂。他们点亮的精神之光亦穿越时空,闪耀至今。
③______。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如傅雷所说:“人的一生充满高潮和低潮,只有庸碌之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2021年第一次出征世界大赛,因其参加的单项比赛均未晋级决赛,故只能在看台上观战,他戏称自己是“看台观战选手”。此后的他苦练泳技,不骄不躁,把每个薄弱点练上几百遍、几千遍。三年后,19岁的他终获“四冠王”“亚洲飞鱼”的称号。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四冠王”,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是竞技体育对他的召唤,是他点燃自我、勇往直前的信念,更是他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的决心。
④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当今有不少年轻人好高骛远,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或对前途迷茫,对眼前该做的事无所适从。而青年教师黄灯却在日常平凡的教学中,思考当下教育问题,不畏挑战行且知。她将目光聚焦普通本科学生这一庞大却很少有人关注的群体。五年里,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跋山涉水、横跨南北,进行家访。其中不乏时间、精力、财力、与不同学生家庭沟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而她却在行走间,化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靓丽风景,更以独特的视角,给予当代中国教育新的启示。
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
(作者:高雁 选自《青年文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段内容,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分论点,与②段和④段首句结构一致。
(4)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当代中学生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 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个季节的星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喜欢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战百胜
刘白羽
战斗结束了。在附近一丛丛树林内的村庄里,王海清走在部队最前头。他一声不响听着背后战士们热情的纷纷谈论,笑声——他打过无数次胜仗,享受过无数次胜利的幸福,但,只有这一次,他感受了真正的胜利的愉快,愉快得有一滴眼泪从他眼边上要落下来,他赶紧伸手抹去了。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西下阳光把村边树林、田野照得通红,鸡在悠然的啼着,老乡们从村外牵回自己的牲口。王海清脸也不揩一把,走来走去,在战士群中挤着,最后在一家贫穷的农民房间里,他看见一小群战士蹲在灶火前面,火光熊熊照着他们的脸,他们注意力集中的在听中间一个抱着枪的战士讲什么——那战士慢吞吞的说:“你记住!——火线上,到了节骨眼上,你就往前,愈往前跑得快就能活下来,你愈跑得快,子弹打你的机会就愈少,敌人要打死你,可是你上去把他打死,你就活了……”这人是李百海,他眉飞色舞,坐在火光的红影里。王海清站在那里,任何人都没注意他,大家都陶醉在战后的谈话里。他笑了,他悄悄转过身走出来。
第三天,他到营部,营长脸上漾着微笑,把一张油印的火线报纸推到他面前,诚恳地说:
“你看!报纸上奖励你们有勇敢有战术。”
回到连部以后,他与指导员研究了一番,把李百海的战场动作报告给团部了。经过战士们的讨论,李百海成为战斗英雄,当了班长。
一九四七年冬季,冰天雪地里,经过几次残酷作战。营长升了团长,王海清升了营长,指导员因为合作得非常好,升了教导员了。不过两年多,十几次战火的锻炼,王海清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指挥员了——他带出一个非常出色的连队,这连队有勇猛素质,又有了机动、灵活、打战术的优点。现在团里作战斗部署时,总愿意掌握这个营,在紧要关头,去完成艰巨任务。可是到现在为止,他总没忘记沙山子那一次血的教训,因此每次战斗以后,他和教导员仍然不顾疲劳,进行严格的检讨,把每一个战士的伤亡都提到战术原则高度,提到自己指挥问题上来。最近一次作战以后,夜晚,王海清望望教导员,听一听开会倒在炕上睡着了的副营长和副教导员的鼾声,他说:“把他们弄醒吧!”“弄醒!?——打了一天仗太疲劳了,让他们睡睡吧。”王海清坚持说:“可是天一亮也许又打上啦,指挥员多辛苦一点,战士就少受些苦……”检讨完了后,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
屋外不知何时落了雨,雨点打湿了他。这时整个村庄寂静无声,在一棵树下,他突然遇到站岗的战士,他看清,立刻想起这战士是两个月前从后方补充来的,也想起白天他是怎样在火线上作战的,因为白天他自己就在突击连的位置上,于是笑着谈起来:
“你是松江省的阿城人吗?好,现在你是个好战士了,这回,你打得不坏。”
战士坦然回答:“不坏,这不是我还在站岗吗?我打死了三个……”
“对,你冲上去,十分勇敢,他们怕你了,是不是?——你冲上去,你活了,他死了,可是你通过麦子地,动作还不够好,你不应该直线跑,你应该迷惑敌人——让敌人瞄准了第一枪,第二枪又找不到你了。”
那战士严肃的听着营长的指示,笑了。突然王海清问:
“你们排长是哪个?”
“李百海。”
“哦——二排的,二排有好作风,有勇敢传统……李百海怎么样?”
“跟着排长没亏吃。”
王海清笑了。
等不到天亮,营长跟一个哨兵关于战术动作的谈话就流传开了,战士们热心的讨论起来,他们通过一个决议:“下次给咱们突击机会吧,咱们打个更漂亮的仗。”
当那满纸歪歪扭扭战士笔迹的信拿到教导员手里时,王海清问:
“他们说什么?”
“他们打上劲儿了。”
“因为他们知道打仗并不一定就非死,倒是打死敌人。”
教导员沉思一下抬起头:“对,从前我常想,我们为什么就这样能打胜仗,现在我明白了——不管怎样,我们的进步是大的,我们从每次血的教训里学得东西,老王,用不到你拿枪托子到火线上去擂了。”
王海清兴奋的说:“沙山子以后,我一次也没擂过,现在更用不到我擂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王海清“一声不响听着”等一系列行为,表现了他打胜仗后的愉快和自傲。 |
B. |
小说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聚焦于描写战斗后的反思等,视角独特。 |
C. |
“一九四七年”“血的教训”等词语表明,小说创作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时期。 |
D. |
小说塑造了王海清、李百海、哨兵等形象,表现了人民军队在战争中成长的主题。 |
(2)小说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①村庄里充满一种和平的气氛,战争如同黑色旋风似的旋卷过去了。(揣摩句子的含义)
②他按着嘴打了个呵欠,他的眼珠红了,他却走了出去。(从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4)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王海清带领的部队也是“这样的英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支英雄部队能“百战百胜”的原因,并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用一句话叫响一座城
杜铭
巍峨的自然风光、繁华的都市景观、厚重的人文传统等视频画面伴随音乐依次展现,精致唯美。画面定格处,旁白道出一句朗朗上口的城市广告语:“大美青海”“好客山东”“七彩云南”……直击观众心灵深处,让人恨不能立即打点行装,奔赴诗与远方。 【甲】
如今,各地在不遗余力地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都喜欢推出一句广告语,作为宣传展示、对外推广的画龙点睛之笔。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叫响一座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带货”之下,两个城市都成了网红,至今魅力不减。这样的“城市广告语”,堪称神来之笔。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中写道:“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从此民间流传“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作为“驴友”鼻祖,徐霞客大力推崇黄山,想必美景非同寻常,怎能不游? 【乙】
当然,古代文人墨客用一句诗文借景抒怀,更多是对名山大川等一些具体景物有感而发,没有上升到今天城市形象宣传的高度。但其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值得今人借鉴。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广告语,更多是为了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需要而创作,目的性更强,不再局限于某一点,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高度去策划。
2003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拉开了城市营销的序幕。这种用电视宣传短片展示城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发展成就的手法,迅速为其他地方效仿借鉴,短片主题也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都广告语。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文旅资源何其丰富: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等景点数不胜数,三国历史、美食文化、川剧艺术等精彩纷呈。若是将某一标签单独拎出来,套用如今很多地方惯常采用的“某某故里”“某某之乡”等模板,既难以全面反映成都的多姿多彩,也不免落了俗套,多少有些缺憾。 【丙】
当下,很多城市都在焦虑,如何通过文旅产业的“破圈”效应进一步为城市转型发展赋能,实现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广告语,往往与这个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产生的影响力也难以估量。
炎炎夏日,很多人都会被“爽爽的贵阳”诱惑,纷纷前来寻觅这难得的清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贵州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贵州逐渐意识到,“天无三日晴”的凉爽气候也是一种资源优势,“爽爽的贵阳”恰好抓住了游客渴望避暑的焦点,助力贵州文旅脱颖而出。 【丁】
“一句话叫响一座城”。你的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广告语了吗?
(1)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广告语需搭配精致唯美的视频画面,以呈现美的城市风景。 |
B. |
古代文人的诗文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可作城市广告语的借鉴。 |
C. |
城市广告语应该从城市整体的高度进行策划,以展现城市形象。 |
D. |
城市广告语需与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从而发挥其影响力。 |
(2)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能具体有力地论证作者观点,增强说服力。将下面的事例放回到文章相应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类似的还有“好客山东”。齐鲁大地,既有岱宗之雄伟,又有大海之辽阔;与其强行“混搭”,不如一句“好客山东”以概之,如同豪爽的山东大汉真诚地发出邀约,敞开怀抱接纳四方宾客。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都、贵阳等地为城市形象宣传而创作的现代城市广告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
B. |
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各地文旅都需要推出一句响亮的城市广告语才能“破圈”。 |
C. |
城市广告语可以展示城市风采、吸引外地游客,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 |
文章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参与家乡宣传与推广的主人翁意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贡盐业始于东汉章帝时,今富顺县城关镇出现富义盐井。北周武帝时今贡井区的大公井闻名于世,与改名为富世盐井的富义盐井并著称于蜀。经隋唐两代发展,至宋初,自贡盐产量约占全川十分之一。北宋庆历年间,卓筒井问世,采用顿钻凿井,井盐开采由人力挖掘转变为机械凿井,生产力极大提高,南宋末,富顺县岁煮盐增至117万多斤。明嘉靖18年至33年(1539-1554),自流井被开发,形成新的产区,天然气用于制盐。道光年间,年产量增至3000万公斤。此时,凿井技术完善,盐井井深增加。道光十五年(1835),燊海井钻至1001.42米,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井。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淮盐不能入楚,食盐供应短缺,盐课收入锐减,军饷困难。为解决困难,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川盐济楚,使自贡盐业步入鼎盛时期,年产量近20万吨,占全川产量一半以上,自贡成为四川井盐业的中心,被称为盐都。
(摘编自《自贡市志》)
材料二
自贡井盐因品质卓越而闻名遐迩,井盐原料均采自千米以下侏罗纪地质年代地层中,富含各类天然矿物元素,杂质少且远离污染,更纯净,品质好。据记载,在自贡所属55平方公里土地上,历代盐工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清道光十五年(1835)钻出的深达千米的燊海井,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卤水伴天然气盐井。燊海井的成功开凿,揭开了这块三叠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沉默2亿年的惊人秘密:全球最优秀的自贡黑卤水,“含有27种微量元素和40余种常量元素”,被誉为地球生命之水!燊海井所代表的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开创了西方顿钻钻井法的先河。
(摘编自《自贡井盐——2000年的开采2亿年的沉淀》,光明网2023年9月14日)
材料三
第二次“川盐济楚”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盐运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售区急需川盐济销。为此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盐增产,并提出“增加产量首先从富荣两场着手”,要求自贡盐场年产食盐增加300万担,比1937年的327万担将近翻一番。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在1939年9月1日,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产盐区,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建立自贡市。1937至1945年八年间,自贡盐场生产食盐将近两百万吨,供给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上交盐税21亿。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关于自贡盐业历史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贡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东汉章帝时期,经历代发展,在清代步入鼎盛。 |
B. |
自贡井盐的开采技术,在北宋时期实现了由人力挖掘向机械凿井的重大转变。 |
C. |
明朝嘉靖时期天然气被用于制盐,卤水伴天然气制盐的卓筒井至今还在使用。 |
D. |
自贡两次以盐“济楚”,既满足了战时军需民用,又促进了自贡盐业的发展。 |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燊海井是世界最深的盐井,其所创顿钻凿井技术开创了西方顿钻钻井法的先河。 |
B. |
自贡井盐都使用的黑卤水,含丰富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被誉为地球生命之水。 |
C. |
自贡井盐产量随着制盐技术革新不断增加,抗战时期,产量已占全国十分之一。 |
D. |
自贡盐业发展的历史,展现了盐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蕴蓄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
(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自贡被誉为“千年盐都”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记住你的名字
①刚走进车棚,又听见高处纸箱里的那只野猫发出一阵低吼,充满了敌意。它盘踞在此很久了,我很担心哪天它会突然从高处跳下来抓伤女儿皮皮。
②进屋后,我和我妈说到此事,皮皮从书房里探出头来:“妈,召开家庭会议吧!”
③皮皮、我、我妈围坐拢来,“我先说。很简单,这事是外婆的囤积癖造成的,纸箱一个又一个,摞得高高的,猫当然会来做窝。想解决的话,扔了箱子就行。”皮皮抢先发言。
④我却有些犹豫:“天冷了,大猫挺可怜,但我又没法让它有产权意识,明白这车棚是我们家买的。”
⑤皮皮望着我:“要么它流落街头,要么你承受恐惧,只能二选一。”
⑥我妈和皮皮商量:“这样吧,我们把箱子开口换个方向,背面对车棚内部,开口对通风口,上层空间归它,下方归我们。你觉得可以吗?”
⑦皮皮对外婆竖起大拇指:“圆满解决,散会。”
⑧我们的家庭氛围一向如此。我妈看着皮皮的背影,眼里满是欣赏,对我说:“你看这丫头忙的,啥事都要管一管象极了你。十几岁的时候,你也很有主见,所以妈妈就事事和你商量。”是的,我妈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她本能地懂得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哪怕是对孩子。
⑨对孩子的角色设定,是能起到鼓励或打击作用的:你把孩子当大人,在这种角色的积极暗示下,她就会越来越成熟;你把孩子低矮化、幼稚化,总是以经验垫高的智力优超感去不倦教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势管控,孩子的自我,就会被不断地侵蚀、瓦解,最后被彻底摧毁。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死掉根系的树一样……这世界上有种怕的隐形伤害,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⑩专为家长所用的“教育”这个词,实在是有点自恃,多时候大人是比不上孩子的。皮皮小时候去爷爷家玩,大人们放着电视聊着天。过了好久,叔叔才发现电视里播放的是大人们看的新闻节目,于是赶紧让皮皮调台看动画片。拿遥控器,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降音,怕打扰大人聊天。在高上使用平板电脑时,她也是马上戴耳机,免得噪音扰人……这类事太微末了,也太多了。但细想起来,我总会微微地感动。
⑪有段时间,皮皮和老师、同学的相处陷入了困境,很痛苦。很久以后,她才无意中提起,我心痛不已,问她怎么不早告诉我。她却说:“我不想你难过。你又能怎么办?无非多个伤心的人而已,没必要,我自己能处理……”那么小的孩子,一点点消化掉伤心,控制着情绪不流露,慢慢想出办法改善处境,单枪匹马地应对着这个世界给她的“痛”。念及这些,我又心疼,又钦佩。
⑫随着她的“自我”逐日发育成熟,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我和皮皮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平等地相爱,而不是一个主人在照顾软萌的小宠物,也不是一个智者在完成他的教学作品,更不是一个“狱警”在监管“囚犯”,大家开心地做着期友。
⑬皮皮曾对我描述参加长跑时的感受:“跑得快的人聚在一个方队,慢的是另外一个方队,我落在中间。身边无人,虽然感到有些孤单,但是远离方队的裹扶,却获得了一份自在,可以尽情地思考。能独立思考,心里非常快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我懂,我当然懂!我突然为她的成长深深地感动,仿佛大洋深处独自穿行的鲸鱼,突然发现;那冰冷触肤又无比清旷的成味空气啊,另外一个生命,也呼吸到了,明白了。
⑭我希望她成为眉目清晰的一个人,而不是个体面目模糊的一类人;从小被外部环境压制成型,个人思考溶解在群体意识中,流水线批量生产,挤名校、名企,奔向成功人士,最后连找的伴侣都是统一的类型——在差不多的条件范围内,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只要吻合供求平衡点就行。
⑮人,应该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个有自己名字的人。
⑯爱,也是这一个人去爱另外一个人。作为她的朋友,我能够做的,不过就是反复提醒记住你的名字!
(1)根据①~⑧段内容,说说皮皮的哪些特点让外婆“眼里满是欣赏”。
(2)第⑨段中的“大树底下不长草”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根据第⑩⑪段内容,简要概括“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的原因。
(4)全文看,文章标题“记住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记住你的名字”?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信用”的现代意义
①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等名句,都强调了“信”的意义与价值,而信用就是从这一传统美德中发展而来的。
②信用是什么?信用是因履行承诺而取得的信任长时间累积的结果,是我们过去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还是人人可以尝试的自我管理的行为模式。信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关系的产物,社会个体和群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一种信用关系。
③信用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乎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而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信任与仁爱、友谊、交流一样,是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社会极易出现裂痕。只有建立互信,社会方能正常地运行、发展。
④现代社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受信对象、授信主体、信用中介和信用环境。受信对象通常指的是债务人,即那些接受信用并同意在未来某个时间偿还债务的个体或实体。授信主体往往指债权人,即那些提供信用并有权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个体或实体。信用的成败取决于受信对象能否守诺践约和授信主体的判断是否正确,二者的互动是信用关系的基础,这种互动关系体现了信用双方在信用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信用中介是联系受信对象和授信主体的纽带,如法律规约和信用工具。在信用交易中,信用中介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提高了交易效率,增加了信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信用卡作为一种信用工具,使得消费者可以先消费后还款,同时也让银行能够通过信贷扩大其业务。信用环境包括社会信用意识、信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它对受信对象和授信主体的行为产生外部约束和激励。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降低信用风险,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⑤区别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信用打破了以面对面互动为主的地域性关联,改变了以习俗、道德为主的维系方式,更加强调技术基础、理性基础,超越特定行业、领域,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传统社会中,信用往往局限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信用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易,已经扩展到整个经济体系并推动经济发展。如今,电子商务平台依靠对消费者信用的评估,提供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服务,让消费者能够即时享受商品和服务,获得方便快捷的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企业来说,信用体系提供了更为高效的融资渠道,如供应链金融,使得资金流转更加灵活,支持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在传统社会中,信用主要依靠道德和社会规范来维系,而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能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让社会治理更为精细、更加精准。如个人信用评分系统,通过分析个人借贷、支付习惯、社会媒体行为等多方面的数据,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一旦个人失信,比如逾期还款,就可能会在各种生活领域受到限制:不能乘坐飞机、高铁或进行其他高消费活动等。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高了政府监管的效率。
(1)下列对“信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用要以诚实、信任为前提条件。 |
B. |
信用的建立需要长期履约的累积。 |
C. |
信用是对自我行为管理的尝试。 |
D. |
信用产生于社会交往关系之中。 |
(2)下列对信用体系中四个要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受信对象作为债务人在信用活动中能否守诺践约,对信用的成败影响重大。 |
B. |
授信主体在信用交易中与受信对象一样,也要具有自己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
C. |
信用中介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来保障信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D. |
信用环境通过约束、激励受信对象和授信主体的行为来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
(3)结合第⑤段内容简要概括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