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本大题3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 从赫德(注: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2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3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此其一。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监察体制在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保证权力的有效实施也建立一项带有监察性质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大提琴手、小提琴手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民各有专长,各有其职,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
(2)你能从材料中感悟到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吗?(2分)
材料三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3)你能从材料中得出什么结论?(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不同阶级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走过不同的道路。
材料一: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 这次转型的结果是怎样的?(6分)
材料二: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2)材料二中毛泽东在湘赣山区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是什么?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该道路的最终实施情况如何?(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二:《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2)上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6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帮工
学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世纪东西方涌现出两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全球化进程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中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郑和下西洋更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梁启超曾感叹“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
(3)二战后世界经济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发展趋势加快,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西汉时期,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误并予以改正。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3)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如果要给以上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3)材料三、四,明太祖是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明清又是如何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请各举一例说明。
(4)综上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