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有学者提出,“专制”一词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中国并不算是专制国家,下面史实不能支撑其观点的是

A.明清大臣奴隶化 B.明清商人地域化
C.明清理学官方化 D.明清科举八股化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这说明“宗法”强调的是

A.政治隶属 B.血缘等级
C.尊奉服从 D.分配继承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A.一种角色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唱腔 D.一批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他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入京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柏拉图的《理想国》始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 那么,“正义”的实质是指

A.实现社会各等级的平等与公正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实现社会最高权力的三权分立 D.维护平民的民主权利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选项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①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②坊市分隔制度淡出历史 
③晋商崛起,众建会馆       ④商业都会和政治中心各领风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 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 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材料所反映的这种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突出表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西汉时期,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误并予以改正。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3)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如果要给以上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钱穆和陈寅恪对赵宋王朝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3)材料三、四,明太祖是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明清又是如何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请各举一例说明。
(4)综上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看法?

来源:2013-2014年广东东莞市南开实验校高二下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