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历史发展的主流

A.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愈《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文中的“六艺”亦指“六经”,是在儒家经曲“五经”之外另加                   (   )

A.《论语》 B.《春秋》 C.《乐经》 D.《礼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晋时期,道教发生重大变化。葛洪在其中的重要贡献是(    )

A.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B.吸收佛教教义
C.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D.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时期,东亚文化圈形成并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原因有 (    )
①秦汉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②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汉朝的政策有利于对外交往④从海上沟通东西外交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 族号 B. 邑号
C. 爵号 D. 官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说法,比较全面的是

A.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的总称 B.中国封建文化
C.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D.中国古代各族文化的总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来源:社会公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其兴起与社会状况有关
B.其兴起与统治者的倡导有关
C.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D.出现了大批的散文家和作品
来源:古文运动的说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内容与道家学派有直接关系的是()

A.《诗经》 B.《离骚》
C.《秋水》 D.《五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直至今天,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能够看到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纯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传教的两位伊斯兰传教士的坟墓,珍藏于博物馆的数百件14世纪中叶以前中东穆斯林的墓葬石刻。这些史实不能说明      (   )

A.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
B.中国很早就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是阿拉伯国家对我国文化侵略的见证
D.伊斯兰教徒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法制建设至隋唐时代,以《唐律疏义》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特色。《唐律疏义》体现的观点是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生活方式属于信息社会特征的是                                 (    )

A.群居 B.村落定居 C.城市化 D.城乡一体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这一段话的意思包括
①肯定传统史学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②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③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④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之为手段
⑤认为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该加以改革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史书常常记载一些特别的异象。例如:旧唐书:「(唐太宗)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又如宋史:「(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对于这两段记载应如何理解?

A.因古人民风淳朴,统治者制造一些神迹,以便于统治,阅读时应该加以判断
B.龙是不存在的,第一段记载显然有错误,但有关宋太祖出生的记载,倒是事实
C.中国修史制度至宋代以后已经大备,所有正史的记载均为可信
D.我们应该相信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生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