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 |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 |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A.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 B.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 B.石器锄耕 |
C.个体农耕 | D.铁犁牛耕 |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 | B.小农经济的弱化 |
C.商品经济发达 | D.井田制得以恢复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公田”转化为私田 |
B.土地兼并 |
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 |
D.政府的“均田” |
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
B.公田的大量抛荒 |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
D.商鞅变法 |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
B.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并被贵族视为自己的私产 |
C.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制度被破坏 |
D.新兴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农民土地 |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陕西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
一位剧作家想写一部有关北宋的历史剧,为了重现北宋商业的繁荣景象,设计了以下四个场景。其中,哪一个场景是不符合事实的
A.娱乐场所瓦肆里说书人正在说汉武帝外传 |
B.“王记”锦帛铺在东京临街设立 |
C.广州的市舶司正在对来往船只征收商税 |
D.马可波罗一边欣赏汴河沿岸风光,一边品尝酸甜的葡萄 |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
B.铁犁牛耕的出现 |
C.礼乐制度的崩溃 |
D.宗法关系的疏远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
B.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缓解 |
C.自耕农逐渐衰退 | 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