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经济形态的变革 | B.耕作方式的变化 |
C.工具材质的革新 | D.灌溉动力的改变 |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
A.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扩展过程 |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
C.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
D.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
结 论 |
A |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种子 |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
B |
伏尔泰倡导的开明君主制 |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
C |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发达,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
D |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启动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
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西汉、唐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进行了抽样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 间 |
地区(今山西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江浙闽一带) |
人口密度 (人/km2) |
地区 (今两广一带) |
人口密度(人/km2) |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太原郡 |
13.1 |
会稽郡 |
12.3 |
南海郡 |
1.0 |
唐代 |
河东道 |
23.1 |
江南东道 |
31.44 |
岭南道 |
2.71 |
A.今江浙一带始终是中国发达地区
B.人口密度全面反映劳动力集中程度
C.从汉到唐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D.人口密度值能衡量出社会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