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
B.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
C.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
D.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
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中说:”(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是指
A.重建小农经济 | B.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
C.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 | B.免除百姓的徭役 |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 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 B.踏青游玩 | C.农业生产 | D.政治清明 |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 B.落后性 | C.脆弱性 | D.分散性 |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 B.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
C.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 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国家税源枯竭 |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
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
唐代诗人徐来军曾为一工具提供一谜面:“翻倒,翻倒,唱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为( )
A.翻车 | B.水排 | C.曲辕犁 | D.筒车 |
“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北魏实行均田制 |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