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
A.将公田化为私田 |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
C.土地兼并 |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
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 | B.刀耕火种 |
C.铁犁牛耕 | D.机械化耕种 |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2013-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经济形态的变革 | B.耕作方式的变化 |
C.工具材质的革新 | D.灌溉动力的改变 |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
下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A.“工商食官”制度满足了社会需求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C.广大农民的贫困使社会需求难以形成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