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 B.西汉 |
C.东汉 | D.隋唐 |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 150年前的唐朝大地,你可能 (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冶铁作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作燃料的煤
③终于买到了中意的粉彩瓷器
④与纺织手工业作坊中辛勤工作的雇工交谈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
A.司母戊鼎 | B.“废井田,开阡陌” |
C.曲辕犁 | D.交子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③ |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犁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xié) ”。( 即协,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曰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 | 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 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