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
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
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A.统治利益 | B.商业生产能力 |
C.社会制度 | D.争霸需求 |
读下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 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十二生肖,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识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时,标记出生年月的综合性民俗事项,是跟随每一个中国人一生不变的生命符号之一。俗语说:子鼠人丁旺、丑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兔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材料中透出的信息不包括( )
A.折射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B.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动物崇拜意识,体现出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
C.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古代唯一的计时方法 |
D.表达着美好的祝愿并传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
“(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
“(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
【改编】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以下对题干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
A.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B.事实上指出了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相关方法 |
C.可以看出此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
D.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
《晋书•王询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B.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
C.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
D.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① | B.②③ | C.③ | D.④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
“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