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
①“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②“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③“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④“秋七月,初税田”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读下表,读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 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汉书•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 B.实行重农抑商有其必要性 |
C.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 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 B.“海禁”政策的保护 |
C.经济发展水平高 | D.小农经济的抵制 |
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 |
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
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
D.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 |
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中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