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4年,古希腊发生了梭伦改革,在中国则是鲁国实施了初税亩。这一年可以表述为
A.公元前5世纪初 | B.公元前5世纪末 |
C.公元前6世纪初 | D.公元前6世纪末 |
南宋初的《陈旉农书》指出:“种莳之事,各有攸序。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这表明:( )
A.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 |
B.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 |
C.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 |
D.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农事 |
面对近年来在新疆出现的以热比娅为首的“东突”分裂势力,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有关新疆在西汉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掌握了铸铁技术、井渠法,修筑坎儿井 |
B.始终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 |
C.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管辖新疆一带 |
D.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 |
1974 年3 月,在维修都江堰时发现了一尊深埋河床下4.5米,高2.9米的石像。据《 华阳国志· 蜀志》 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完工后,… … 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由此判断,李冰立石像的目的是( )
A.调节航道 | B.昭示后人工程竣工 |
C.测量水位 | D.邀约江神按需放水 |
两汉时期,由于土地过度开垦,中原地区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状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得到缓解,其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保护环境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 中原农民缩小农耕规模 D.大片土地荒芜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 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
A.西周 | B.春秋 | C.战国 | D.秦朝 |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战国诸子著作中屡见“不夺农时”、“不违农时”的提法,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齐民要术》把“耕田”列为第一卷,却无专篇讨论天时。《陈旉农书》将“天时之宜”列为第四篇,将“地势之宜”“耕耨之宜”置于其前。到明清农学著作之中,“人”之主观能动被强调到过去从来没有的高度。这种变化主要源自于
A.天人关系认识深化人本主义觉醒 | B.生产发展、技术水平进步 |
C.人口剧增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弱 | D.农书官方化,科学精神锐减 |
《史记-赵奢列传》载:战国晚期赵括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曰视便利田宅可以买者买之”。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建立军功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手段 |
B.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藏“金”现象普遍 |
C.新兴地主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力量 |
D.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民间土地买卖现象 |
“……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 B.都江堰 | C.灵渠 | D.郑国渠 |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
A.重农抑商政策 | B.资本主义萌芽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D.君主专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