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②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进一步改进
③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 ④ 扬州、成都成为东、西地区经济中心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 B.鼓励土地买卖 |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 D.禁止开垦荒地 |
长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不足 | B.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
C.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 | D.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改变.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坎儿井 | D.灵渠 |
清代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反映出
A.租佃经营的盛行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谚语:“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清明后,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从中读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刀耕火种
②材料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③材料体现了手工业技术先进
④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严重
⑤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⑤ | D.①②④⑤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现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
A.保护自然环境 | B.封闭山林猎场 | C.严惩猎杀家犬 | D.禁止进山伐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