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
C.买田髓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租佃式经营 | B.雇工式经营 |
C.田庄式经营 | D.自耕农式经营 |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隋大运河 | D.漕渠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
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 ( )
A.人们酗酒成风 | B.牛的数量很多 |
C.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 D.青铜器均以牛为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