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
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
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 D.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井田制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
A.发展农业经济 | B.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C.取得战争胜利 | D.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
我国古代某位君主亲身示范农耕以示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态度,使用下图所示工具最早的君主是
A.汉高祖 | B.元世祖 | C.唐太宗 | D.乾隆帝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发达 |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
光绪《周庄镇志》载,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
A.佃农和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C.封建官府防土地兼并的措施 | D.封建农庄经营 |
有关下图所示耕作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精耕细作农业的表现 |
B.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
C.可以保苗抗旱,但不利于休养地力 |
D.此法叫做垄耕法 |
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 B.唐代 | C.宋代 | D.明清 |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