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

A.水稻的发明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 01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述的生产工具是

A                B                 C                  D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其中“千耦其耘”的含义是:千对农人在耕地。下列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耕作现场的是(  )

A.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B.使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驶的犁
C.使用耕耙耱技术碎土 D.使用比较粗笨简单的木制、石制工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传统中国为一个农业社会,人民依赖土地生活,与土地的关系密切。有关中国历史上土地与农民的关系,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魏实施均田制,原则上需由政府授田,才能经营土地
B.战国到秦汉时代,私人可以拥有土地,也有土地买卖的行为
C.西周时代土地为贵族所有,农民耕种所得全都交给贵族
D.唐代前期沿袭北魏均田制,政府依每产人口给予田地耕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