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民营手工业 |
战国时期,有一项水利工程最初目的是“疲秦之计”,妄图利用这一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事与愿违,却大大有利于秦国的发展。这项工程是( )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芍陂 | D.西门豹渠 |
钱穆认为,“中国的井田制有格子线,后来格子线被破坏了。材料中“格子线”被破坏是因为 ( )
A.公有制的推行 | B.分封制的实施 |
C.郡县制的推行 | D.承认土地私有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增加了种植面积 |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
C.革新了耕作工具 | 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
《汉书·食货志》记载:“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材料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鞅之法废除了井田制 ②商鞅之法后土地可以买卖
③土地可以买卖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④商鞅之法不利于国富民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
B.家庭成员众多,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
C.农民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
D.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生存要求低 |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商鞅这一举措从本质上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B.增强了秦国战斗力 |
C.提高生产力水平 | D.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
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 B.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 |
C.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