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实际上折射了(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江浙经济结构的变动 |
C.江浙地区的经济衰退 | D.湖广经济超越了江浙 |
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亿亩) |
人均耕地(亩/人) |
1650 |
1.00—1.50 |
6.00 |
6.00—4.00 |
1750 |
2.00—2.50 |
9.00 |
4.50—3.60 |
1850 |
4.10 |
12.10 |
2.95 |
①17—19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②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国家长期和平与统一
④鸦片战争对中国农业经济有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 B.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 | B.播种工具 | C.除草工具 | D.耕土工具 |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 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史学家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写道:“汉高祖大朝群臣为太上皇祝寿时戏言以天下为产业……(明太祖)祭祖时以天下《赋役黄册》与鱼肉果蔬并陈。”这主要表明了古代中国
A.天下为公 | B.儒法并施 | C.以农为本 | D.家国一体 |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 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读下表,读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 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