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作物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一亩之收,可敌四十亩。至明末,全国各地到处种植。老牡童稚,妇人女子,无不食用,风俗顿坏。”此作物是
A.甘薯 | B.烟草 | C.甘蔗 | D.鸦片 |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就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图片,概括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与形成这种特点相关的经济与科技因素。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 B.鼓励土地买卖 |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 D.禁止开垦荒地 |
农业生产工具能够提高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播种 |
B.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
C.魏晋时期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
D.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便于耕作 |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土地兼并的出现 (3)实物地租的兴起 (4)农民身份的提高
A.(1)(2) | B.(2)(3) | C.(1)(4) | D.(3)(4) |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都江堰在此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堰体基本保存完好,只是鱼嘴出现了裂缝。这一至今为当地人民输送涓涓清流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朝 | D.汉朝 |
2007年9月,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购得清代所铸十二生肖铜像“铜马首”后捐赠给国家。下列关于十二生肖说法正确的是
(1)古人用动物与公历纪年相配 (2)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3)基本上都是和古代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4)这种生肖纪年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A.(1)(2)(3)(4) | B.(2)(3)(4) | C.(1)(2)(4) | D.(1)(3)(4) |
《孟子·染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禄,关市讥(盘问)而不征,泽梁王无禁,罪人不孥(意: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的信息说明西周
①实行井田制 ②关注民生
③实行株连制度 ④已有关贸管理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 |
元丰年间,河北发生水灾,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议政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
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石: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神宗:朕意与光同,然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王安石主张节流 | B.神宗态度模棱两可 |
C.司马光主张开源 | D.神宗支持王安石的看法 |
汉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石相当于一斛。《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根据历史资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西汉劳动人民十分勤劳,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增长 |
B.两汉之交的农民战争和王莽时期的改革,导致了汉代农业的倒退 |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以及铁犁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D.两汉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增长不明显 |
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期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一一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近代江南的企业家们以工商业收入投资土地,究其出身来说大都生于富裕之门,其父辈或祖辈占有田产者甚多,购买土地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利,除地租收益以外,近代江南的城居地主们还在购买的土地上开办工厂、创办企业,他们所开设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农业产品是这些企业主要的原材料来源。从城居地主中产生的近代企业家开始了将资本主义经营范围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尝试,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首开先河。1901年秋正式集资建立通海垦教公司,走上了废灶兴垦、发展近代农业的道路。
一一黄敏、慈鸿飞《中国农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俗称第一农业调整法。为此它授权设立一个隶属于农业部的农业调整署,以负责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并规定:对志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民给予商品货款,而将其耕种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并有权储存棉花以待高价而沽;订立销售协定以消除浪费。所有用于这些调节的经费来源是征收有关“基本”商品所制成产品的加工税。该法还附有一个托马斯修正案,它授权总统可以用多种不同方法增加货币供应,目的在于协助农民改善借贷处境,减轻债务负担和防止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保证。该法是新政期间极富于戏剧性且意义深远的一项立法。
一一刘春江《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计划农业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农业生产呈现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是发展的新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顿农业的特点、措施及意义。
西汉文帝时晁错上书说“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这主要反映了
A.编户农民承担沉重的赋役 | B.赋敛不时使农民受到额外剥削 |
C.商人趁困苦之际兼并农民 | D.农民占有土地少,但负担很重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