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宣扬君权神授 C.祭祀天地神抵 D.报答天地之恩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荀子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文帝时晁错上书说“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这主要反映了     

A.编户农民承担沉重的赋役 B.赋敛不时使农民受到额外剥削
C.商人趁困苦之际兼并农民 D.农民占有土地少,但负担很重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尝论”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         

A.改革内容偏颇、用人不当、改革致乱 B.性格固执、偏听偏信、资金不足
C.言行不一、朝廷猜忌、性格偏执 D.触犯利益既得者、同僚倾轧、急于求成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凡例》中称:“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说:“斯纯乎以夷人谭夷地也。”这表明中国近代早期的知识分子         

A.对西方认识零散而肤浅 B.全面了解西方历史地理
C.密切关注西方政治制度 D.正确看待西方先进文明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舒衡哲在评价20世纪初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记忆,每当救国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该事件是指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洽社会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出现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Nepman(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7年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在波士顿一次演说中讲道:“今天,美国在东南亚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作战中伤亡的美国人已经超过9万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伤亡则已超过25万人。”材料中这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

A.实现了美国维持独霸世界的野心 B.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优势
C.导致了越南无法实现最终的统一 D.是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期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一一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近代江南的企业家们以工商业收入投资土地,究其出身来说大都生于富裕之门,其父辈或祖辈占有田产者甚多,购买土地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利,除地租收益以外,近代江南的城居地主们还在购买的土地上开办工厂、创办企业,他们所开设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农业产品是这些企业主要的原材料来源。从城居地主中产生的近代企业家开始了将资本主义经营范围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尝试,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首开先河。1901年秋正式集资建立通海垦教公司,走上了废灶兴垦、发展近代农业的道路。
一一黄敏、慈鸿飞《中国农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俗称第一农业调整法。为此它授权设立一个隶属于农业部的农业调整署,以负责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并规定:对志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民给予商品货款,而将其耕种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并有权储存棉花以待高价而沽;订立销售协定以消除浪费。所有用于这些调节的经费来源是征收有关“基本”商品所制成产品的加工税。该法还附有一个托马斯修正案,它授权总统可以用多种不同方法增加货币供应,目的在于协助农民改善借贷处境,减轻债务负担和防止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保证。该法是新政期间极富于戏剧性且意义深远的一项立法。
一一刘春江《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计划农业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农业生产呈现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是发展的新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顿农业的特点、措施及意义。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来源: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