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 |
C.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
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B.“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C.“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 |
D.“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
古人称赞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离不开某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是
A.郑国渠 | B.芍陂 | C.都江堰 | D.灵渠 |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历史的变化,其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 | 众人集体生产 | B. | 田庄规模生产 |
C. | 个体农户耕作 | D. | 官府募民耕作 |
下列有关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规定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均田制制规定受田者可以买卖土地 |
D.土地国有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土地制度 |
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税额:万两)灰色指标(农业税)白色指标(工商杂税)黑色指标(税收总额)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依据图13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 B. | 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
C. |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 D. | 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 |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 B.精耕细作 | C.耕织结合 | D.艰难脆弱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