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中国传统铁犁形状基本定型;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再现 |
C.统治者重视农业 |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
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 | 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 |
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 |
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推广 | B.土地私有制确立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分封制崩溃 |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
A.增加了种植面积 |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
D.革新了耕作工具 |
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北省云梦县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这一发现可以证实下列哪一史料的正确性(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 D.使用畜力水排鼓风冶铁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
A.简单协作 | B.小农经济 | C.庄园经济 | D.商品经济 |
下列各项属于封建剥削的有①“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③“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④缴纳“班匠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原始社会时期,长江流域的农业与黄河流域相媲美,但自战国时期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拉大,造成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
B.北方自然条件更加优越 |
C.铁器得到大力推广 |
D.北方劳动力资源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