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近代有“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的诗句,诗里面隐含的通讯手段有( )
①电报 ②高架铁路 ③电话 ④互联网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③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宝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 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
C.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 B.创办报刊 | C.放映电影 | D.开通电话 |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 D.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
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变化开始于
A.清道光年间 | B.清末民初 | C.20世纪30年代 | D.新中国成立后 |
下列对“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最准确理解是
A.铁路与火车都以经济掠夺为目的 | B.铁路与火车都是可以牟利的工具 |
C.铁路和火车带来致富的机会和条件 | D.铁路与火车意味着消耗大量的能源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