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秋,由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该影片以广东潮州的包办婚姻习俗为题材,从媒人撮合说起,经过种种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下列与此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电影电视已经在中国普及 | B.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C.国人社会生活有了新方式 | D.旧中国妇女的地位低下 |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
“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
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 B.政府曾经起到推动作用 |
C.体现社会从专制到民主 | D.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
年代 |
|||
1948-1966 |
1967-1976 |
1977-1986 |
1987-1996 |
|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
26.6 |
28.8 |
12.66 |
15.6 |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
30.5 |
23.5 |
15.5 |
13.9 |
学历 |
10.6 |
11.7 |
12.6 |
25.3 |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以下民国初年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进步性不包括
旧式婚姻情况 |
新式婚姻情况 |
1. 父母之命、煤妁之言 2. 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 会亲(即订婚) 4. 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 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 过妆(送嫁妆) 7. 娶亲 8. 回门 |
1. 自由恋爱 2. 订婚 3. 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 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
A.观念上男女婚姻自主、平等 B.礼仪上由繁琐到相对简单
C.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D.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减弱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
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
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③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