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广东]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端午 B.清明 C.七夕 D.元宵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材料“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   )

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 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要推测其最早属什么时期墓葬,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

A.玉面人的特征 B.玉面人的年代
C.扁足青铜方鼎 D.鼎内壁的小篆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大革命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2年我国高教系统开始院系调整时,撤消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 人。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图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此资料可以证明南优二号技术推广的成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B.此资料可以佐证当时农业生产受“左”倾思想影响的史实
C.此资料报道的早稻产量过高,是虚假的,因此不具有史料价值
D.作为一手史料,可以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的中国1800-2008年城市化比率(%)表。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800年
1949年
1957年
1978年
2008年
中国
3.8
7.3
10.9
17.9
45.68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一化三改造
C.文化大革命                   D.乡镇企业的发展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制定都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世界范围内看,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的国家是(   )

A.英国 B.荷兰 C.美国 D.德国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杰斐逊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以下成果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俄国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 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有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对其历史地位相同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   )
①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 ②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87年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美日争锋
C.美日在贸易领域展开激烈争夺 D.日本实力大增,挑战美国霸权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高度赞扬一位科学家,指出他的“新眼光改变了基础物理的发展进程。”其理论“宏伟,美妙,广邃,催生了令人敬畏的宇宙学……”杨振宁所赞扬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瓦特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资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合理的工资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六个工人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收入的总数和百分比

家庭工资总数
子女工资(子女数)
子女占家庭工资比(%)
家庭盈亏
除去子女工资后家庭盈亏
296.20
366.12
418.10
657.80
678.33
720.52
86.10(1)
160.55(2)
257.60(2)
41.36(1)
34.95(1)
91.56(1)
29.0
43.85
61.6
6.2
5.1
12.6
-13.72
+15.67
+76.78
+56.85
-29.23
+110.08
-99.82
-144.89
-180.82
+15.49
-64.18
+18.52
平均
84.01
19.7
+36.07
-75.95

——据丁同力、周世述:《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1931年)整理
材料二  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材料三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四    50年代 “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 “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请回答: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禁止或减少使用童工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佳。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
(2)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解释,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经济背景。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16.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2)种回答类似。
(3)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内容。以材料二为例,你认为问卷中还要设计哪些方面的问题?

来源: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