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曾出现几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它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四卷
材料三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旧式农民战争主要指的是哪场运动?如何理解“该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2)1919年在中国发生的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标志性的意义?
(3)材料二中“俄国人的路”和之后毛泽东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分别指的是什么?
(4)按照材料三图片的提示概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共2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
南京条约 |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
虎门条约 |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
辛丑条约 |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在两个阶段的具体表现。(12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四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从革命的性质及政治成果两个角度说明“孙中山之革命”是一种“国体之改革”。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申报》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3)材料四公布之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公布有何标志意义?材料四中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违背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什么?
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 序号 |
名称 |
颁行 时间 |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
材料一 |
《奏定中学堂章程》 |
1903年 |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
材料二 |
《中学校课程标准》 |
1913年 |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
材料三 |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
1956年 |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
材料四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2003年 |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7、18世纪,欧美国家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依旧在传统社会踯躅徘徊。直到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民主革命才在欧美影响下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站起来后的中国人更是走出了另一条不一样的民主建设之路。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传统社会”实行的是什么类型政治制度?这对当时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武昌首义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如何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是如何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政治民主建设的?
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材料二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九十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备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0年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是不是推翻否定礼教,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1941年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1943年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被后人反复解释的原因。
某同学以“近代中国百年梦”为主题整理出部分资料卡片。要求:参考卡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三张卡片提示,回答卡片中①②③空白处的问题。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百年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 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 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1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 |
“改订新约”的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 |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纵观孙中山一生,他只为一个理想目标而奋斗,即“起共和而终帝制”,振兴中华。建立共和国只是其革命理想的第一步,“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乃其为共和国规划的宏伟蓝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他在遗嘱中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刘晓林《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了实现“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所做的努力。(6分)
材料三 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6分)
材料四 以下是1921-1949年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一组历史图片:
(4)如果把材料四中的四幅图片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材,请你为该组图片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请回答:(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其依据是什么?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那么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2)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指出其主张的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1913—1919年在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材料二: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
(1)材料一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是指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4)以上三则材料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政治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