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简要分析五四运动具有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的成果。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列举两例近代中国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典型事例。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选择了哪条道路?之后,中共又是如何结合国情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9年,阿登纳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他的推动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先后形成。
——摘编自新华网《史海回眸:阿登纳戴高乐实现法德和解》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 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廖仲恺大事年表
1905年,协助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参加反袁活动;
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
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
1922年,筹集北伐经费;
1923年,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4年,任中国国民党“一大”主席团成员,坚持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支持省港大罢工;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批判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摘编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廖仲恺经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近代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举例

时间与地点
报刊名称
创办人情况
备注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
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
申报等
西方传教士
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1872,汉口
昭文新报
艾小梅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1895—1897,北京、上海等
万国公报
康有为
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时务报
梁启超等
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游戏报等
李白元等
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1901—1903,上海等
警钟日报
蔡元培等
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中国白话报
林白水
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材料二 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注:此处的“外人”指北洋政府)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大公报》(1913年5月5日)
材料三 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 年1 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之“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生社团和刊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舆论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这场“启蒙运动”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末民初,西方政党观念传入中国,很多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在中国建立两党制,下表是关于构建两党制的两种观点和杜亚泉(清末民初重要启蒙思想家)的评论。

从上述表格的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所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然后根据表格的信息解说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 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女性气质。
——《华文教学通讯》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 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怠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曲线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信息。

比较表中的两条曲线,提取两项有关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3)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联合国的成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