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
①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明显
②都决定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③重新确立了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④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A.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B.成立“经互会” |
C.组织“华约” | D.杜鲁门主义 |
一部分中国史学家认为,雅尔塔体系的主要作用是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二战后爆发的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些学者立论依据是
A.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背景 | B.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
C.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 D.雅尔塔体系下历史现状 |
【原创】《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1945年“国民政府不仅作为抵抗日本的自由中国的领导者而赢得了喝彩,还把中国带进了世界政治舞台,在那里终于被承认为大国之一。”下列可以成为其史实依据的是()
①签署《大西洋宪章》②签署《联合国宪章》
③参加雅尔塔会议④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目的是
A.对抗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
B.推动战后欧洲的联合 |
C.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
D.维护其殖民霸权 |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
A.逐渐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 B.逐渐形成了美国和苏联对立的两极格局 |
C.大国间利益争夺与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起 | D.美国开始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 |
1979年深冬,美国核潜艇“帕切”号从北冰洋厚厚的冰层下悄然驶入巴伦支海,在连接苏联北方舰队司令部与海军基地的电缆上安装了窃听装置,获取了大量有关苏联海军进行未来核战争的详细计划。这表明
A.美国是“冷战”的发起者 | B.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
C.“冷战”的主要方式是海上竞争 | D.美苏“冷战”危及全球环境安全 |
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B.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
C.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
D.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
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
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
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
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
C.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下列对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表述最准确的有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
③促成国际合作 ④协调各国行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联合国不是二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这主要是因为联合国
①是在反法西斯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是在美国积极倡导下建立起来的
③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④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