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烽火熄灭不久,美苏两国便走向了对抗之路,形成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冷战的形成是各种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
①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②美苏关系恶化
③战后西欧国家希望遏制苏联
④苏联两重性外交政策
⑤中国革命胜利,美国的势力退出中国大陆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⑤ | D.①②③④ |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解读准确的是
A.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
C.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 D.美中两国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
第四次中东 战争(1973年) |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有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的人道主义传统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
D.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是
A.逐渐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 B.逐渐形成了美国和苏联对立的两极格局 |
C.大国间利益争夺与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起 | D.美国开始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 |
图反映的信息有
①美苏关系紧张②苏联欲与美国“平起平坐”
③战略优势在美国④美苏争霸威胁世界和平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现代社会,对于战犯的审判并不是单纯的成王败寇,而是给予战争一个明确的结尾,并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1945年的纽伦堡审判正是这样的战争休止符。下列有关纽伦堡审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纽伦堡审判只追究发动战争的个体责任 |
B.纽伦堡审判中对战犯的指控依据之一是《非战公约》 |
C.纽伦堡审判开创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之先河 |
D.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 |
关于“二战”后世界形势,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带“风”字的成语概括其历史特征,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最恰当
A.风雨如晦 | B.风云变幻 | C.风雨交加 | D.风花雪月 |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到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过程。其标志是( )
A.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D.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出现 |
下列不是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同之处是:
A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都以体现了美苏两国意志
C都体现国家利益为主 D都隐含了许多矛盾,并不稳定
“波兹南事件”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政府矛盾尖锐 |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
C.受苏联模式的控制,波兰经济落后 |
D.苏共二十大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①、②、③、④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下图),其中对战后国际政治关系影响最深远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美国在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时,提出“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说明它建立该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继续推行“冷战”政策 | B.武装侵略东南亚国家 |
C.遏制共产主义 | D.支援东南亚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