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发生如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二战影响 B.美苏争霸
C.美苏“冷战” D.德国分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大历史》是萨克雷等美国学者集体编著的历史巨著,显示了美国学界对世界历史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材料一 全书分为五卷。其总目录是
第一卷 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二卷  1571——1689年
第三卷  1689——1799
第四卷  1799——1900
第五卷  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二 每卷罗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第三卷《1689——1799》的目录是
第一章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1689——1725
第二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4
第三章 不列颠第一帝国  1701——1761
第四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1740——1763
第五章 启蒙运动 约1750年
第六章 农业革命 约1750年
第七章 美国革命  1763——1783
第八章 南太平洋的开辟 1760——1790
第九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约1760——1780
第十章 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 1770——1796
第十一章 大西洋黑奴贸易 约1730——1807
第十二章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
材料三 每章分为五个栏目。第五卷第八章《冷战时期》的目录是
[概述]
[专家点评]
[①      ]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尼基塔·赫鲁晓夫
[②    ]
甲 “铁幕演说”
乙 “欧洲复兴计划”
丙 《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
[论著选粹]
【史论】
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大历史》的编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并分析说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
(3)依据材料三,为①②两个栏目命名。从甲、乙、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如何体现本卷主题。  
(4)《世界大历史》是否会按照【史论】对20世纪的预判来写作第五卷,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说明

A.英国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抵制美国政策
B.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恢复的重要性
C.英国倡议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7年11月美国把原隶属于国防动员署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划归总统行政办公室而变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又下令设立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这一决定的重要背景是

A.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 B.美国遭遇科技发展瓶颈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威胁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听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
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一、二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D.经互会的成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经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战中修筑柏林墙是为了对付希特勒法西斯
②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性建筑
③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④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来写,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的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关注的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编写世界史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编写一份1945(二战结束)——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世界史大事年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裕仁天皇)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指出《终战诏书》中的的错误,并简析理由。
(2)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3)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