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柳治微《中国文化史》载:“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造纸术的突破 B.科举制的完善
C.印刷术的发展 D.图书买卖兴盛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文人地位提高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发表的文章中涉及“革命”一词所占的比例。其比例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矛盾的激化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国共关系的缓和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8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明确规定票决方式。这表明我国

A.民主制度曲折发展 B.人大制度重新恢复
C.法律制度已经健全 D.依法治国理念确立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二铜表法》第8表中记载:“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于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该法律条文说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的生存权 B.按年龄段量刑
C.重罪轻罚 D.具有豁免权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怀疑缘由于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围绕太阳 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这一信仰危机引发了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讨一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2002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说明

A.英国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抵制美国政策
B.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恢复的重要性
C.英国倡议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每州设刺史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了刺史的职责。
六条诏书的内容有:“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   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材料四   18世纪70-80年代,美国以杰斐逊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双重分权学说。
……即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由此把分权制的国家政体形式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防止中央政府走向专制。这种把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三大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有机结合的分权,称为双重分权。
—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
(1)据材料一,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10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双重分权学说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在1787年宪法的具具体体现。(10分)
(4)有同学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类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8分)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规定)每年收获五百麦斗以上者为第一等级;三百麦斗以上者为第二等级;五十麦斗者为第三等级,其余公民列为第四等级……属于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有权出任国家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但不允许担任官职……每个等级的公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前两个等级提供骑兵(装备自备),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最后一个等级的公民或提供轻装步兵或在海军中服役。
——张强《推典春秋—古典文明的繁荣与衰落》
材料二  他(克里斯提尼)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居民划为十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四个部落……其次,他把议事会的成员由四百人改为五百人,每部落出五十人……他又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个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他称这些区为三一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而正式以村社名字相呼。
——亚里士多德《稚典政制》
(1)据材料一,归纳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其遵循的原则。(8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其共同作用。(8分)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只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在(罗伯斯庇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内战结束与外敌停止后,恐怖统治及其一切限制已经令人再也不能忍受了。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推翻了“救国大委员会”,这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代表们以及民众的支持。罗伯斯庇尔及其同伙被逮捕并处死,恐怖统治迅速结束。国民公会进一步强化“反动”措施,它禁止民众俱乐部和团体的活动。12月24日,它取消了最高限价法令,恢复了经济自由。这一措施使物价更加猛烈上涨,工人阶级的苦境更加恶化了。
——摘编自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1)材料一中“胜利果实”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伯斯庇尔采取“过分的革命活动”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民公会的“反动”。(8分)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8分)

来源: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