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2)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经济方面的“变动”。
材料三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3)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zuò,赐予)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摘自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二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家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顾炎武笔下的“封建”是指什么制度?他认为“郡县”存在哪些弊端?
(2)根据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在哪些方面对中央(合众国)与地方(州)权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上述规定体现了什么施政原则?美国由此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对地方行政体制的探索,这些探索表明我国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上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具体区别”,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边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8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5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并加以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二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出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度的消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分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人……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亡其年世,以遗生民气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材料三:有位史学家说“随着九品中正制弊端不断暴露,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可以说利国利民。”而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斯的观点(2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2分)
(2)指出李斯与颜元两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3)材料三的两种说法是否矛盾?根据材料并结合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和明清科举制的衰落史实,综合叙述该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响。(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
(2)据材料四,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哪些“软件”?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 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了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了解了这场辩论的经过,请你想一想: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9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