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龙的形象变迁。


东晋道教经典《抱朴子》一书称只要服用神丹,就能“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

   使用龙纹也是皇帝尊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从元代开始禁止民间织造有龙纹的布匹,明清时期更是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
17世纪中国在欧洲各国的最早形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瓷器形成的……当时绣有龙凤图案的服装被认为是最时尚的,西方人感到这些东方怪物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美感。
——摘自《中国龙的发明》

1862年为适应国际外交惯例,清朝将三角黄龙旗作为水师官船的对外标识,1888年正式创立了国旗——四角黄龙旗。到1900年之后,商人热衷于在商业场所悬挂大清龙旗,作为招揽生意的幌子。


1997年至2013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以龙作为象征主体的漫画多达14幅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中国龙的形象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元行省辖区广褒,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2分)
(2)图示二、图示三所示的朝代开始继承并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1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4分)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各有哪些新的变化?分别有何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三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的诗称赞了哪位君主的什么伟大功绩?
(2)针对材料二中两人的不同争论,这位君主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实行了什么措施?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所确立的皇帝制度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堕。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⑴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⑶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说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简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1)依照例子填空。
例:

A.皇帝制度
B. C. D. E.

(2)据材料一,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在政治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再到伯利克里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民主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欶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从以上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如何?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
材料三    下图是有关秦朝和古希腊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的两项重要制度,简述其职能或作用。(4分)
(2)材料二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8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分别对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4分)
(3)丞相废除后,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制”分别指什么?汉高祖总结周亡、秦亡教训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并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材料二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 《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2)列举秦朝、汉朝、宋朝的“监察官”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3)对我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有人认为积极作用占主要方面,有人认为消极作用占主要方面。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14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