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
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 D.上帝面前人皆神圣平等 |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相较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进一步要求( )
A.人性解放 | B.信仰自由 |
C.经济平等 | D.政治革新 |
关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否定了《圣经》的权威 |
B.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枷锁 |
C.颠覆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
D.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
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其意义在于(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②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③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④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上帝 | B.罗马教皇 |
C.君主 | D.马丁•路德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
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B.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
D.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
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伏尔泰写这则故事的主要意图在于
A.说明犹太人低人一等已成共识 |
B.表明宗教不是理想的信仰追求 |
C.体现萨帕塔对宗教盲从与崇信 |
D.批判基督教的极端虚伪和无耻 |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
B.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C.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
D.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比特拉克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腐败 |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
C.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