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是
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 B.开办京师大学堂 |
C.废除旗人寄生的特权 |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
在19世纪末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阅报的风气,其中在维新思想传播方面影响最大的报纸是
A.《时务报》 | B.《申报》 | C.《苏报》 | D.《民报》 |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而戊戌变法更是在诸多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下面没有完成超越的是:
A.提出“兴西学、兴民权”等口号 |
B.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 |
C.发展近代工业 |
D.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
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和在北京建立的政治
团体-----强学会,不久便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
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是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
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D.沉重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
下列各项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有( )
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洋务运动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
A.①③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 B.改革了封建体制 |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