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
材料二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 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
材料五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六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他的理由。(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资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越来越大”。结合史实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改革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改革措施 |
评价 |
A |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
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B |
马丁·路德改革:因信称义 |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
C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
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
D |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 |
开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梁启超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等高材生。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7月3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玉澜堂召见梁启超,赏六品衔,令办译书局事务。8月26日,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为变法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8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都面临着保守势力强大、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从中国当时政治格局的实际出发,要成功推进改革,中国的维新派最应该关注( )
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B.确保改革全面彻底 |
C.讲究策略争取更多支持 |
D.联合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
B.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
D.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
19世纪中期以来,日本、俄国、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政府终于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但是,沙皇政府明显地将改革作为摆脱统治危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赴势。
——张建华《改革与革命:俄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材料三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元济先生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曾说:“时诏各省广设学堂,考试并废八股。余劝长素(即康有为)乘此机会出京回籍,韬晦一时,免撄众忌,到粤专办学堂,搜罗才智,讲求种种学术,俟风气大开,新进盈廷,人才蔚起,再图出山,则变法之事不难迎刃而解,而长素不我从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俄国是“在1861 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3分)
(2)据材料二,相比于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2分)
(4)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材料四中张元济先生的观点是什么?(2分)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 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一一《戊戌变法记》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对材料二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2)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 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恰好赶上了民众普遍的排外高潮,向西方学习的戊戌变法运动被视为篡位的奸臣,维新运动在农民中留下的印象极为淡漠。
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堵塞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机会,他们或嚎啕痛哭,或大骂康党,一时之间,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很多原来支持变法的知识分子转而反对变法。
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旗人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裁汰绿营使旧军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这些人群起攻击变法,诋毁维新派。
撤销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使整个官僚体系与变法处于敌对状态,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几十条措施很少得到真正的贯彻。
-——张鸣《维新变法与民众反应》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受到了哪些人的反对?反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综合材料二、三,他们的观点给我们怎样的现实启示?
(3)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主题: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么?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对它发展有用的一课的”?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并分别说明其历史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