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经济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 |
D.使代役租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王安石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废除明经诸科 ②不考诗赋 ③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推荐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① |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
② |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③ |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
④ |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历史上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实行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⑤ | D.③④⑤ |
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 |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改革成功与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依据这一标准,属于成功的改革有( )
①宗教改革 ②阿里改革 ③王安石变法 ④东欧国家改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 |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是因为
A.明神宗的反对 | B.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C.改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 D.张居正的去世 |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 B.蒙古贵族的劫掠 |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 D.社会矛盾尖锐 |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免役法、更戍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