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说:“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以下选项中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A.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 B.老子:主张“因循自然” |
C.韩非子:认为“事异则备变” | D.墨子:主张“兼爱”“尚贤” |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儒家 |
“随着一股股黄金热的到来,英国殖民者考虑建立海外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生产在国内无法生产的东西。”英国的这一历史活动事实上( )
A.以掠夺黄金作为其根本目的 |
B.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
D.说明英国工业水平先进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
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法家思想的影响 | B.儒家思想的影响 |
C.皇权意识的增强 | 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动摇了天主教在西欧各国的地位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