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45年到1800年,欧洲从美洲大陆获得了大约13.7万吨白银,从美洲和非洲获得了2000多吨的黄金,使欧洲大陆的货币储蓄量增加5倍之多。……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
——《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材料二
商帮 |
鼎盛时期 |
衰落时期 |
||
时间 |
主营商品 |
时间 |
主营商品及备注 |
|
闽商 |
16世纪束一18世纪中叶 |
丝、陶瓷、棉布、香料 |
18世纪下半叶 |
移民海外经营商业。 |
徽商 |
17世纪下半叶一19世纪初 |
茶、盐业、典当、瓷器、丝绸、棉布 |
19世纪40年代 |
19世纪40年代英商进入中国内陆购买茶叶和设置荼厂,徽商茶叶贸易受挫。茶叶贸易的亏损造成资金紧张,导致典当业务的衰落。 |
晋商 |
鸦片战争 前夕 |
茶叶、食盐、丝 绸、粮食、票号 |
1862后 |
《中俄北京条约》后,俄罗斯商人进入中国内地购买茶叶、设置茶厂。晋商的茶叶出口贸易市场份额逐渐被俄商吞噬。20世纪初,晋商的票汇业务又因“挤兑风潮”和外国现代银行的竞争而衰败。 |
宁波 商帮 |
17世纪下 半叶一19世纪初 |
茶叶、丝绸、瓷 器、棉布 |
鸦片战争后 |
一部分商人转行为买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帮;部分商人转向经营奢侈品、海鲜等。 |
——摘编自《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与哪些重大事件有关?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商帮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后明清商帮衰落的原因。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下面哪种主张( )
A.“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B.“谓行仁自孝悌始” |
C.“刑不避大夫” |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诸如自由买卖,依法开办和经营工厂以及重工业、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加入行会、同业公会、有权起诉、出庭作证、参加选举、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农民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
“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如果现有份地超过最高数额时,地主有权割去超过部分。据统计,在非黑土地带,割地占改革前农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带21省则26.2%。”
——《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二: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这样,数十万农民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还无条件废除了一切封建义务。
——《雅各宾派专政时恐怖政策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大事件分别是什么?并概述材料一所述内容的主要方面。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对比概述关于农民政策的异同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大学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的封建地主兴起了,他们照例对农民采用各种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剥削和压迫农民。有的农民被当作附属物连同土地赠给新贵族地主,沦为他们的佃农。农民不得弃田逃亡,违者将被押回原地给予严惩。 ——《埃及近代史》
(1)思考:材料一反映了阿里改革后埃及出现了什么现象,这可能对埃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二:政府规定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由政府按价供给,定期交货,加工后的产品由政府按价收购,不得私自出售,违者严惩。这样便剥夺了工厂主的生产和销售自由,他们只能收取一点加工费,全部盈利转归国有。 ——《中东简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 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设立工场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近代学校制度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度 颁布宪法 |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钦定学堂章程》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4 1876 1892 1895 1902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学制》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64 1872 1866 1874 1872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0年 4年 26年 21年 30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1)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日近代化不同的原因。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 )
A.制度创新 | B.武力掠夺 | C.和平崛起 | D.民主强国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第五十五条国务大臣辅拥天皇而负其责任。(第二款)凡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之敕诏,须有国务大臣之副署。
第五十六条枢密顾问依枢密院官制规定,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
第一条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日本国民之意志为依据。
第三条天皇有关国事的一切行为,必须有内阁的建议与承认,由内阁负其责任。
第九条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四十一条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第五十五条对有关议员资格的争议,由两院自行裁决。但撤销议员资格,必须有出席议员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决议。
第六十五条内阁按照法律规定由其首长内阁总理大臣及其分国务大臣组织之。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必须是文职人员。内阁行使行政权,对国会负连带责任。
——1946年《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近代以来形成的两种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宪法对日本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在这种政体下,立宪只是一种现代性形式的政治符号而并不具有真正限制君权的实质意义。尽管它们采取的是立宪政治的形式,但本质上仍然是权力集中运作的绝对主义国家。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把它称之为“伪立宪绝对主义”。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立宪政体及其确立方式的区别。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 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