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
C.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 B.道家 | C.儒家 | D.法家 |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 |
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
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过犹不及”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有教无类” |
图示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三个时期的关系,它反映了( )
A.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变化无常 |
B.西方国家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
D.工业革命逐步深入 |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他的这段话旨在
A.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 |
B.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
C.宣扬教会权威源于世俗权力 |
D.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
A.儒家思想 | B.法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盖大房子,雕琢美玉且要找专门工匠来做,更何况是治理国家这种大事,君王不应要求贤能者“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孟子的这番言论主要是为了
A.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 |
B.激励齐宣王选贤能者来治国 |
C.希望齐国能统一天下 |
D.帮助齐国早日实现富国强兵 |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德改革敕令》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宋仁宗时,“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指官僚地主)所占”,对此宋代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 B.农田水利法 |
C.青苗法 | D.方田均税法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B.上帝意志不可违 |
C.反对盲目信仰 | D.妇女应得到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