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统治 |
D.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
有人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一学派:“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下列言论代表了该学派主张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
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
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
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
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
A.注重修养 | B.强调等级 |
C.主张民主 | D.关注人伦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 B.反对宗教信仰 |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 | D.支持废除基督教 |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
A.道家 | B.佛教 | C.程朱理学 | D.陆王心学 |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他的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 |
B.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
C.宣扬教会权威源于世俗权力 |
D.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法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
B.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
C.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一致 |
D.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