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 B.1860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有人认为:“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 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下图是“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漫画图。请问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形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 B.《北京条约》之后 |
C.《马关条约》之后 | D.《辛丑条约》之后 |
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战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让辽东、台湾给日本 | B.赔偿日军费2亿两白银 |
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D.增开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
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
C.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B.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 |
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
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 |
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 | B.盲目排斥洋货 |
C.极端排外情结 | D.维护传统社会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最能体现列强这种政策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只有在那些他们停留时间很短就马上撤走的地区,由于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与成群结队的土匪强盗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下列选项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A.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
B.提出过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主张 |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
D.结束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