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古部落名,相传禹乃其领袖)之苗裔也。”曾专制西魏朝政的鲜卑人宇文泰认为:“其先祖出自炎帝神农氏。”脱脱在《辽史》中认为契丹出于“炎帝之裔自葛菟者”。上述说法的共同意义最主要在于

A.指出中国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的起源
B.明确少数民族都崇尚汉民族的文化
C.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于同一个祖先
D.强调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的观点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
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
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雅典民主所处的时代来说,雅典民主制的真正缺陷是

A.把外邦人、奴隶等排除在外 B.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运作
C.小国寡民,狭隘的城邦体制 D.仅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是谁?

A.Michael Faraday B.James Watt
C.Richard Arkwright D.James Hargreaves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联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认为,通过合并这些协议,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面条”。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这反映亚太自由贸易区

A.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载体 B.无法冲破地区多样性的障碍
C.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D.可比肩欧洲联盟的统一市场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区域 / 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人均GDP
GDP 比例
世界百分之 (%)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 600
600
32.9
法国
38 434
1135
5.5
英国
36 232
1706
5.2
日本
20 739
669
3
德国
26 349
1077
3.8
美国
12 548
1257
1.8
1870年
大英帝国
265 000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 740
530
17.2
英国
100 179
3190
9.1
美国
98 374
2445
8.9
俄罗斯帝国
83 646
943
7.6
法国
72 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国
71 429
1839
6.5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25 393
737
2.3
1913年
大英帝国
570 406
 
21.1
美国
517 383
5301
19.1
中华民国
241 344
552
8.9
德意志帝国
237 332
3648
8.8
俄罗斯帝国
232 351
1488
8.6
英国
224 618
4921
8.3
英属印度
204 241
673
7.6
法国
144 489
3485
5.3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71 653
1387
2.6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但不影响答题。)
问题:观察材料,指出各国GDP数据变化反映出的特点及并分析原因。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革命时发现:“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其实,同光年间的清政府也曾实行了“洋务新政”。但是,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指出:“不料(清统治者)却发现他们自己被吸入了无法抗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
同光年间,就连权倾朝野并被视为顽固派首领的那拉氏,也不得不从默许、镇压者,转变为实际上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恰恰如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改革引起了“参与性爆炸”,意思是因为改革而引起了革命。
材料二  1884年,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在《必须摒斥清国风》中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他们即使看到了西洋的船舶器械等科技产品,也不为所动,觉得那只是夷狄的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日本则与此相反。……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日本则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化脚步如此迟缓,而日本的文明化脚步却那么快捷的原因。”
(1)用史实说明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
(2)1884年福泽渝吉指出清朝学习西方的弊端是什么?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的异同
(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
(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张之洞认为: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和求富。张之洞笃守纲常之礼节,认为“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关于学校教育系统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张之洞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只有阅报等教育方式可惠及社会上其它的人。
——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
材料二 梁启超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梁启超认为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利用办报,向导国民;以演说为事,鼓铸民德民智;以著书立言,宣传新思想;组织学会,举荐贤才,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想差异的原因。

来源:2015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