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
B. | 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
C. | 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
D. | 《辛丑条约》签订 |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 |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
B. |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
C. |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
D. |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后的想法是( )
A.维新变法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民主共和 | D.民主、科学 |
某抄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A.反应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 |
B.反应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
C.反映丁维新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
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
C.抗击外米侵略的英雄气概 |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某地民众是
A.香港民众 | B.威海民众 |
C.朝鲜民众 | D.台湾民众 |
“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所以(这次)┅┅ 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值得我们研究。”(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材料描述了近代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这次“海军战争”指的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
B.“战争”发生在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的途中 |
C.海战中双方互有损失,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
D.此“海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舰队全军覆灭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近代列强从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先后为
①协定关税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允许各国军队进驻北京 ④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④③② | B.②①③④ |
C.①②④③ | D.①④②③ |
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
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①由沿海开始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④ |
【改编】近代中国伴随着“西学东渐”局面的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事实未必就是如此。诸如到19世纪末,洋教势力进一步在中国扩大,一方面,的确也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加入;另外一个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又急剧推动了反洋教斗争的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洋教传入对中国社会触动比较大。对材料中“洋教传入对中国社会触动比较大”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这种触动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某些倾向 |
B.这种触动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人“入教”的结果 |
C.东西方文化呈现出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之特征 |
D.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引发社会触动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