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
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 D.在变革中实践近代化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
一百多年来对义和团评价的起伏,折射着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的涨落。下列关于义和团的研究评价文章可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是
A.一场带有盲目排外但正义的反帝爱国运动 |
B.一场“迷信”、“蒙昧”充斥的反现代化运动 |
C.一次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集中爆发的英勇斗争 |
D.一场不遵守与各国外交盟约的农民发动的暴动 |
以下各项表述,与下图中第二次社团成立高峰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民族危亡加深 |
B.近代工业发展 |
C.辛亥革命爆发 |
D.民主思想传播 |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 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
C.反对生活西化 | 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香港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疆 |
C.甲午战争——台湾 | D.郑成功打荷兰——台湾 |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1896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
B.在杭州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
C.英国官员在广州与清朝官员协定关税 |
D.很多中国人在上海投资办厂 |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 |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 亿两 |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日俄战争 | D.抗日战争 |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 )
A.黄海海战 | B.台湾保卫战 |
C.辽东半岛战役 | D.威海卫战役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工具——“洋人的朝廷”是在: ( )
A.《南京条约》 | B.《马关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北京条约》 |
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是: (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三国干涉还辽 |
C.德国强占胶州湾 |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确立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