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 B.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 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③①②④ | D.④③①② |
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中英街开始流传着一个谜语:1997年之后是什么?”历史发展揭示出的谜底是( )
A.经济特区 | B.特别行政区 |
C.“九二共识” | D.澳门回归 |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选择何种制度 |
B.使“一国两制”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自定法律 |
D.依法治国将在特别行政区实施 |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
A.“区域合作”的模式 | B.“一个中国”的共识 |
C.“一国两制”的构想 | D.“睦邻友好”的方针 |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港澳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
据台湾政府部门统计,2014年金门岛上每4户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
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结果 |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
D.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 |
观察下边柱状图,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江苏投资环境的改善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十五大的召开④香港、澳门的回归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015年12月2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首场政见发表会在台北登场,两岸议题是三位候选人争锋焦点之一。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谈及两岸关系时强调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发展两岸合作。“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
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 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
D.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
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
2015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
A.国家统一样本 | B.社会制度示范 |
C.文明交流枢纽 | D.经济发展标本 |